登录
01

2025-08-11

清风 | 从来有名士,不用无名钱

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诗中写道,“我身如孤云,随风堕湖边。墙东木阴好,初识避世贤。从来有名士,不用无名钱。”这首诗颇有警示之意,告诫我们为官者当守着俸禄过日子,绝不能贪占那些没有来由的钱。 纵观历史,很多有名的为官者,都不愿用“无名钱”。在他们心中,“若受一文,不值一文”。对于不义之财,他们丝毫不染指。 高汉筠是唐末五代时期后晋官员,以清廉节操著称于世。《旧五代史·晋书》记载,高汉筠在襄州供职时,有位恶吏私赠白金五百两。高汉筠说:你不是多剥削农民,就是多榨取了商贩,“吾有正俸,此何用焉!

02

2025-07-09

清风丨清越而瑕不自掩

“清越而瑕不自掩”语出唐代刘禹锡所著的《明贽论》,“瑕”古语中指玉石上的斑点,其意为越是德行清廉高洁之人,越不遮掩自身的缺点与不足。这境界里蕴含的不仅是自我认知的清醒,更有面对错误时如古玉般温润却坚韧的谦卑与勇气。故君子之德,首贵在清;而清越之德,在于不掩瑕——能识己过,能纳人言,能改己错。 欲达此境,当从“识瑕”之自觉始。一个人只有正视自我,勤于反观自身,检点自己之不足,才能有过必改,日臻至善。人若对自身之过懵然无知,则一切修养皆如空中楼阁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对自己不足的明察秋毫,老子曾曰:&l

03

2025-06-30

清风 | 义方既训 家道颖颖

“义方既训,家道颖颖”,出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《家风诗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践行合乎道义的家教准则,能彰显家族风范、昌隆家业。“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”,家风正,则家业兴旺、代有才俊;家风不正,则衰败难逃,甚者贻害社会。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,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,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重要支撑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千千万万个家庭赓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,形成许多有代表性的家风传承。北宋司马光家族祖孙三代皆以俭为美。其父司马池为官清正、生活朴素,教导子侄崇俭抑奢。司马光从小不喜欢金银华服,他在《训俭示康》中训导其子司马康要学习节俭

04

2025-05-21

清风 | 心正则事正

“其身不正,如曲表而求直影,影终不直也。”语出南北朝皇侃所著的《论语义疏》,意为自身不端正,就像用弯曲的标杆追求笔直的影子,终究无法实现。曲者,表之不正;直者,影之求端。这一浅显的比喻,直指至深之理:若想求得正直的结果,必先端正自身的根本。廉洁之道,亦是如此。 曲表以求直影,实为本末倒置的虚妄。古人观日晷以测时辰,铜表直立,日影自正;若铜表歪斜,纵使反复调整晷盘,终难求得精准刻度。曲表求直的荒诞,不过是在沙上筑塔,本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。若内心被私欲蒙蔽,纵有千般巧饰终成虚妄,不过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观历史长河,凡以曲表求直者,终被时光

05

2025-04-11

清风 | 古代廉吏的“清廉诗”

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流传千古的“清廉诗”,这些诗大多为颇有文采的官员所作,其中不乏清官良吏。他们淡泊自律,清心直道,常赋诗明志,充满正气,为后人传诵称道。 坦陈为官事项。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官比较廉洁,他曾任左拾遗,位虽不高,职在谏言,于此他坚守本分,主张“有阙必规,有违必谏,朝廷得失无不察,天下利病无不言”;他关心民瘼,常以诗诉民声,留下了《观刈麦》《卖炭翁》等经典诗篇,诉说百姓生活艰辛,揭露社会弊病。白居易还有一个习惯,就是每逢职务变动时,都要将自己的收入或财产悉数赋诗“公示”。初出仕时,他任秘书省校书郎,即负责官署公文

06

2025-03-14

清风 | 以树为师 以树为友

春风吐绿,草木初萌,又是一年植树时。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,不仅提供了日用之便,而且也是智慧的寓所,给人以情感慰藉、精神滋养。 树木无声,但以其坚韧的品质令人敬仰,更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世人。比如,树木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,就像竹子在最初的几年里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增长,但当它突破土壤的那一刻,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拔节生长,这种“厚积薄发”的智慧,正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当学习借鉴的。树木的根系庞大且深入,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大地的养分,启示我们要做到事业常青,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热情,专注内功,不断自我提升。树木在活着的时候,吸碳吐氧、遮风挡沙、造福人类,在倒下以后还要燃烧自

Copyright©2018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湖北省成套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    备案号:鄂ICP备10208585号-1 网站建设:京伦科技

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3424号